发布时间:2025-04-05 18:56:58源自:本站作者:PB2345素材网阅读(14)
我记得他说,我的脑力不足以让我从整体层面思考这个系统。
而在依靠大规模资本投入(主要是固定资产投入)拉动GDP增长的同时,投资回报率却出现了下滑。过去的出口加工模式,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国际市场在金融风暴后的"再平衡"而面临巨大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挑战。
在政府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都"跑赢"了GDP的情况下,剩下的"输家"只能是企业收入。 转型与"做大蛋糕" 几乎与十八大正式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同时,居民收入在GDP中占比下滑的趋势似乎正在发生变化:在2013年GDP增长率可能约为7.2%的情况下,1-11月北京地区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分别达到10.2%和11.2%,超过GDP增长。这便令人不由得担心,这种以企业利润增长为代价的"居民收入增长",究竟是否能够持续。这一"蛋糕分配"的比重变化,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对企业提升市场经营效率和进行市场创新的举措给予更大的空间和支持。
这不仅在中国经济政策史上非常罕见,在世界增长史上也非常罕见,仅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末提出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2013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一段话也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柏克) 进入 刘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 全面深化改革 。
从长期看,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会使得经济增长在长期不可持续。但凡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长期通货膨胀率都非常温和,原因不在于价格管理,而在于增长方式转变。根据我们的时间表,预计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将用十年时间实现从上中等收入向当代高收入国家的穿越,从GDP增速来看,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从1998年下半年到2010年10月份以后这12年时间里,除个别年份之外,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尤其是内需不足。
有钱投不出去,投出去的很可能也是搞重复建设,这就会导致泡沫,导致产能过剩。总之,这一系列结构因素:要素成本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成为现在通货膨胀新的原因,而对这些原因我们缺少有效的办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担心通胀。
首先看通货膨胀,为什么说现在有通货膨胀的压力?表面上从数字看,通货膨胀数据不高,2011年为5.4%,而经济增长率为9.2%。有效投资增长取决于什么?取决于这个国家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所以,但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长期存在一个问题:忽视人力资本,即教育和公民的健康。另外,中国长时期国际收支结构严重失衡,收大于支,国家外汇储备即将突破四万亿大关,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结汇量的增大,即外汇占款的增加,现阶段流通中近百万亿的M2首要原因即是外汇占款。
为什么数据这么低我们还要担心通胀?就是因为背后的结构问题。为什么?效率提高得慢,成本提高得快,会造成严重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十八大讲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是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少出口点行不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不可能这么做,另外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还在抬头也决定了我们不能这么做。
走到今天,不需要几代人,甚至不需要两代人就能赶上了。因此,无论是短期均衡,还是长期的可持续,在上中等收入阶段,生产条件、竞争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这个国家的增长方式必须转变。
中国经济的失衡、通货膨胀的根源都是一系列的结构问题,包括成本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等。产品结构升级上不去,产业结构升级上不去,创新动力不足,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导致了一系列的内需疲软。
我们过去讲中国赶上西方列强要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中国1820年占全球GDP的比重曾经达到34%,比美国2001年峰值的时候还要高,2001年美国占32%,我们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意义有多大,我不敢轻易说,但肯定足够影响世界格局。任务、方向的明确,逻辑关系、历史逻辑的把握,为我们的理论和实际指明了方向。 新失衡 在这种大背景下,当前宏观经济失衡有了一系列的新特点。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再如,国际贸易结构方面,中国2013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进口什么东西,基本上什么东西就涨价,这对国民经济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整个社会的消费欲望降低,导致消费需求疲软、投资需求疲软,而这就导致需求逆转。首先是重视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源于制度创新,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之所在,可以说生死攸关。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这里机会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种情况就迫使我们的增长方式必须根本转变,要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拉动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要素效率的提高拉动增长,否则,从短期看,经济就要严重失衡。改革开放30多年,从1978年到1998年上半年将近20年里是短缺的年代,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
但这样也有一些现实难题。但是,到上中等收入阶段,需求会从旺盛逆转为疲软,这个时候企业家的这种幸福感就会逐渐丧失。2010年实现了第二次穿越,从当代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向当代上中等收入国家穿越。 新挑战 在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很多条件发生了变化。
新动因 宏观经济存在的失衡,看起来是一个总量的问题,实际上动因在于结构问题。如果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弱,银行拿大把的钱在市场上都找不到新的投资机会,找不到有利可图的项目,这就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从2010年宏观扩张政策择机退出以来,三年多的时间,中国宏观政策出现了新的问题,叫做既有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又有经济增长下行的严峻威胁,我们叫双重风险并存,类似上个世纪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到本世纪中叶,赶上当代一般发达国家,我们叫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水平、经济结构赶上当代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或者中等水平。
本文为作者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发表时作者做了重新整理修改。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了总体改革和经济改革的关系,企业改革中产权改革、企业改革和价格改革的关系等等。
就动因看,投资需求年增长近5年来均在20%以上(名义),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年均增长14%左右,都不低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消费需求背后收入分配扭曲严重,差距扩大难以短期克服,令人担忧。这里,怎么理解新的历史起点?怎么理解做出这一决定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我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讲几个问题,一是新机会,二是新挑战,三是新失衡,四是新动因,五是新出路。
产品结构升级上不去,产业结构升级上不去,创新动力不足,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导致了一系列的内需疲软。再如,国际贸易结构方面,中国2013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进口什么东西,基本上什么东西就涨价,这对国民经济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弱,银行拿大把的钱在市场上都找不到新的投资机会,找不到有利可图的项目,这就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但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拉美漩涡、东亚泡沫也好,西亚、北非动荡这些国家也好,长期通货膨胀率都在两位数,甚至更高水平,高的时候可能达到100%、200%。
新机会 在过去35年的发展中,中国GDP年均增长9%以上,总量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将近25倍(按不变价),占全球GDP接近12%,排在世界第二位。根本上解决问题靠什么呢?就是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欢迎分享转载→ gs206.scrbblr.org
上一篇:卫生间台下盆装修效果图-三维家
下一篇:刀把型客厅装修效果图大全-三维家